微博上看過一個熱搜:你特別反感朋友圈中的哪些行為?
不可否認,一些行為成為了眾多網友的吐槽點,甚至成了被網友屏蔽的理由。
事實上,如果你認真觀察,你會發現這些讓人反感的行為背后,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“心窮”。
有一個社交網絡諷喻短片《虛假的你》。
短片講述的是現代年輕人挖空各種心思在社交網絡上美化自己,偽裝精致。
他在社交軟件上看到朋友的清晨素顏照,便動身下車走向公路邊。
他戴上騎行帽,以公路為背景自拍了一張,并配文“已經騎行了30公里”。
他把新買的蔬菜汁照片更新到自己的社交平臺,并配上“健康飲食 ”。
但狀態發布后,卻因為蔬菜汁平淡無味,把它丟進了垃圾桶。
他們正在朋友聚會,看到他人在社交軟件上更新了狀態,于是讓服務員幫忙拍了一張快樂和諧的聚餐畫面。
之后,他們便各自掏出發布狀態,彼此之間沒有一句多余的交流。
不得不說,他們像極了我們大多數人。
然而,精致不是作秀。
人性有一個悖論,即你越是炫耀什么,就越是在意什么,就越是缺少什么。
換句話說,這種虛假的精致生活,更讓人看出一個人內心的空洞無物。
記得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:那些假精致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?
其中有一位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:
為了能夠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自己,每次和同事一塊逛街,別人都買名牌自己也要買名牌,別人都去奢華的餐廳吃飯自己也只能奉陪,然而這樣的生活讓自己不僅入不敷出,而且非常焦慮。
也許我在別人眼中風光無限,但是風光無限的背后是銀行卡里的數字每月清零,已經在外工作四年了,沒有留下任何積蓄。
說到底,偽裝自己、假裝精致,不僅讓你精神貧瘠,更讓你口袋空空。
李銀河說:
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,不是懵懂的,即意識到自身存在的,其次是平和的,不是不安的,再次是喜樂的,不是痛苦的。
真正的精致,是懂得過好自己的生活。
真實的自己,永遠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。
同學群里有一個同學小B,一次曾私信問我為什么看不到大家的朋友圈了。
關于小B,大家原本覺得是個挺文靜的女孩,但一個朋友圈里呆久了,就會慢慢發現她除了表面的文靜,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喪。
“最近水逆,做什么事都不順,好煩!”
“今天又是喪的一天,感覺活得就像一只咸魚。”
“日子過不下去了!一天天的,還沒賣燒餅賺得多。”
從出門堵車,到工作被批,甚至平凡家境,都能成為她抱怨的借口。
這種遇事必訴苦的人,全身散發著源源不斷的負能量,讓人望而卻步。
他們一心只想著向他人索取安慰,卻從未考慮將這種壞情緒傳染給他人的感受。
王小波說:
人一切的痛苦,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。經常自怨自艾的人,沒有多少是真正在悔恨錯誤自我反省,而是將遭遇種種不幸的原因歸于他人歸于環境。
也就是說,那些怨天尤人的人,從未認真考慮過自身因素。
相反的,他們認為一切的不美好,都與自身無關。
事實上,正是這種想法,讓他們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,甚至不進而退。
越是喜歡抱怨的人,越是難以做好一些小事情,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。
村上春樹在《舞舞舞》里寫:
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。不準情緒化,不準偷偷想念,不準回頭看。
作為一個成年人,首先應該學會自我調節,進而自我提升,而不是腦袋空空地肆意散布你任性的壞情緒。
在某檔真人秀節目中,某女明星把自己P成了和超模劉雯一樣的身高,還把別人的腿P變形了。
這件事后來引發了許多人的吐槽,甚至讓許多路人粉對她瞬間轉黑。
這種情況在朋友圈中也時常發生:他們曬自拍照,但照片P得恐怕連他們都懷疑是否是自己。
《自戀時代》一書指出:一個拍張自拍,分享給朋友,這沒什么問題,但如果這個人把照片修得連自己親生父母都不認識,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欣賞,就是過分自戀了。這種行為背后折射的是一個人的自戀型人格。
所謂的自戀型人格,就是對自我價值感不切實際的夸大。
自戀型人格會讓人們的自我認知發生錯位。
換句話說,自戀型人格會讓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越來越膨脹,越來越脫離現實,內心也會越來越空虛。
有一項研究,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說說看自己是不是了解問卷中的150個知識點。比如“你知道《蒙蒂塞洛合約》是什么時候簽訂的?”
不過這150個知識點中,有30個內容是完全編造出來的,并非真實存在的。
研究結果發現,那些自戀的參與者真的什么都“懂”,連那些完全不存在的事情他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。
很顯然,自戀者普遍十分自負,認為自己無可替代。為了維持這一虛假的形象,他們就要抓住一切機會彰顯自己。
然而,對自我不切實際的錯誤認知,常常讓他們對真實的自我一無所知。
說到底,在頻繁粉飾自我外在的同時,他們卻遺漏了填補自我的內在。
網上流行過一句話:
朋友圈是一本自傳,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和情商,但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層次和趣味。
深以為然。
你的朋友圈,就是你最好的標簽。
戒掉那些讓人反感的行為,能讓你的內心更加富足、自在。
-THE END-